先进榜样🦟👙:"布袋院士" 赵东元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惜模, 他最喜欢的称呼是 "老师"
2024年10月24日 19:52 点击:[104]
44岁当选中科院院士🪶,5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9岁获评上海市科技功臣👋🏻🐵。赵东元的头衔很多💃🏽,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相辉研究院院长……即使荣誉等,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老师”。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被评为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高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对一名老师来讲,天职就是培养学生成才🪄,所以这个奖项的分量非常重,是对我20多年教学工作的承认和鞭策。”赵东元表示。
“课比天大”是赵东元一贯坚守的准则🤞🏻。从2003年起🫒,连续21年向自然科学大类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一周两次从未间断🩸👩🏿🦳。
2021年,赵东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他手提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的布袋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被传为佳话🎇,“布袋院士”由此得名。
上课“不能迟到”,也是赵东元给自己定的一条硬性规矩🤦🏿♂️💭。2023年5月26日🧝🏿♂️,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后🚟,赵东元在媒体发布会一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一路小跑提前离开了。他要赶着去给本科生上化学课,“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
对于课件的准备🎟,他也极致追求完美。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普通化学》这门课程概念多🚣🏽♂️、内容抽象,但他总能把课程讲得诙谐有趣、深入浅出😫,并结合材料科学最新进展给大家讲解元素的性质。每年都要更新并加入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拓展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比如相图、化学键相关理论等✦,他还会组织课题组内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他的试讲,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确保大一的本科生们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赵院士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普通化学》课程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在课堂上学生们用求知的眼睛看着你🚵🏿♀️,能够给学生们播下科研的种子🫲🏽,真的很有意义🫶🏽。”赵东元透露◼️,自己开设的超过百人的大课,每次学期初学生们都是要定了闹钟准点抢课“秒杀”,颇受欢迎😮。
在复旦20多年,赵东元团结了一批年轻人,注重科研梯队建设。他所带的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赵院士获奖拿到的奖金,有20%-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他所培养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6人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12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导师授教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5️⃣,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允投稿👷🏽♂️😖。他告诉课题组的每一位学生:“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